image.php  


內文1

第六章 關係(摘錄) 

 

浪漫的愛

 

除了上主的愛以外,沒有其他的愛存在。 

 

從《奇蹟課程》的觀點來看,愛無分別;母親對孩子的愛,情人之間的愛,朋友之間的愛,都並無不同。真實的愛存在於所有關係之中,那即是上主的愛,不受形式和環境所改變。 

 

最近,一位女性友人問我說:「你和你女兒之間的關係,一定讓你體驗到一種全新形式的愛。」我聽了之後,回答她說:「不,並沒有。但是,我和她的關係,確實讓我體驗到更深刻的溫柔,讓我更懂得愛是什麼。」 

 

常有人會問:「為什麼我就是遇不到深刻而親密的關係?」會問這個問題是可以理解的,因為人都很寂寞。然而,親密關係就像是把關於愛的碩士程度的功課,當成博士論文來大做文章。問題是,大部分的戀人連小學程度都還不到。 

 

當我們單身時,小我會教我們說,只要你能擁有一段關係,所有的痛苦就會煙消雲散。然而,當關係繼續發展下去,其實會帶出更多我們既存的痛苦,這正是關係的目的之一。在關係中,我們學習到慈愛、接納、放下、寬恕和無我。在單身時,我們很容易忘記,關係中其實充滿了各種挑戰。直到一旦進入關係中,我們才會清楚憶起那些挑戰為何。 

 

關係不一定會帶走痛苦,唯一能「帶走痛苦」的,是治癒那引發痛苦的原因。讓我們痛苦的,不是生命中缺了另一個人,而是即使他在身邊,我們的所作所為卻令自己痛苦。懷抱純愛的人對弟兄別無他求,只願弟兄能得享平安,因為唯有如此,我們自己才能得享平安。 

 

有好幾次,我反覆問自己:「你希望對方得到平安,還是希望他打電話來?」單純地愛一個人,其實是在修復我們自己。因此,小我才會不停反抗,機關算盡地妨礙我們去體驗任何形式的愛。當兩個人在上主的懷中相聚,他們之間的高牆便會倒下。此時,對方不只是一具身體,而是一門更深更廣的功課。事實上,他們確實比我們以為的更深更廣。上主之子沒有一絲一毫的不完美。在戀愛中,會有那麼一剎那,我們看見對方圓滿的真相。他們是完美的,這並非只是我們的想像。 

 

但是,我們很快就又陷入瘋狂狀態。一旦光明乍現,小我會傾盡所能地掩蓋光明。突然間,我們在靈性上瞥見的完美,又化作有形世界中的相互投射。人們並不明白,完美的靈性世界和不完美的形相世界是並存的。由於不明白這一點,我們四處搜尋物質的、形相上的完美,認為一個人有完美的靈性還不夠,還要有完美的外表才行。他們必須很懂得穿著,必須通曉事理,還必須有迷倒眾生的個人魅力。再也沒有人甘心當個凡夫。我們把對方理想化,而當對方未能符合期望,我們就大失所望。 

 

只因為別人平凡就拒絕人家,這種情況簡直快要變成一種集體的精神官能症(neurosis)。人們常問:「我什麼時候才會遇到我的靈魂伴侶?」事實是,除非我們準備好接受那個人的到來,否則祈禱也沒有用。因為即使是靈魂伴侶,對方仍是一介凡夫,和我們一樣在歷經成長的過程中。 

 

正如其他發生的事,關係的問題很少是出在沒有好的機會,或沒有遇到好的人。問題在於,我們不知道如何善用自己面前的機會。有時候,我們看不見身邊的人有多好,看不見周圍一直充滿著愛。阻礙我們覺察到愛的,正是小我;而我們最大的障礙就是,一直認為某個完美的伴侶尚在他方。 

 

人們習於歌頌浪漫的愛情,這種找到「對的人」的迷思,讓我們一再受挫。小我利用浪漫的愛來滿足「特殊」的自我感,但過度強調浪漫,最終只會破壞了關係。友情和愛情之間的差別,可以用一枝長莖的玫瑰花來說明:莖是友情,花是愛情。小我注重感官刺激,我們很自然地會把注意力放在美麗的花朵上,而忽略了花朵賴以維生的養分,都是從莖輸送而來。相較之下,莖或許看來無趣,但若非它的存在,花就無法存在。 

 

我曾在一次演講中,提出這個比喻,然後有一位女士補充了一個很棒的觀點。她說,長久的愛情就像玫瑰花叢。隨著季節的更迭,玫瑰花也許會凋謝,但是只要養分充足,待下一個花季來臨時,會再長出新的玫瑰花。的確,戀愛的熱度消退,不代表一段美好關係就此結束,那是小我看待的觀點。即使關係進入了衰退期,聖靈依然能在其中看見重生的種子。 

 

《奇蹟課程》說,你的任務不是去尋找愛,而是去清除使你感受不到愛的那些障礙。認為世上有一個特別的人會來拯救我們,這樣的想法妨礙了我們擁抱真愛。那是小我最強的武器,也是它用來讓我們和愛保持距離的詭計。我們拚命地尋找愛,一旦找到後,隱隱作痛的內在創傷又驅使我們親手摧毀愛。那認為有某個特殊的人會來拯救我們的想法,使我們理所當然地把心理壓力,丟給自認該勝任「完美伴侶」角色的那個人。 

 

我們用不著提醒上主說,我們想要美好的關係,因為祂早就知道這一點了。《奇蹟課程》教導我們,渴望就是禱告。準備好要接受神聖關係的禱詞不是:「親愛的上主,請給我一個好對象。」而是:「親愛的上主,請幫助我明白我是一個好對象。」 

 

幾年前,我求上主讓某個好男人來到我身邊,把我的絕望統統趕走。後來,我告訴自己說:「在這個男人出現之前,你何不先處理好自己的問題呢?」我無法想像有個男人,會告訴他的朋友說:「哇,我昨晚認識一個超正但絕望的女人。」尋找「對的人」只會讓我們絕望,因為世上並沒有所謂「對的人」。「對的人」不存在,是因為根本沒有誰是「錯的人」。來到我們面前的不論是誰,身上都帶著我們需要學習的課題。 

 

為了回應你對親密伴侶的渴望,聖靈可能會差遣一個未必是最終的伴侶來到你身邊。祂給你這個人,是為了幫助你學習。在你還沒準備好迎接深度的關係之前,祂會先給你完成內在療癒的機會。我們對特殊的愛如此深信不疑,使我們漠視不符合「最終關係」的對象。 

 

我曾因此輕忽了身邊的鑽石,未能善用那些能加快我成長腳步的關係。有時候,我們沒有在當前的關係中好好療癒自己,反倒認為唯有完美的關係降臨,真正的生活才開始。這又是小我的另一個詭計,它要我們去找,卻永遠找不到。如果某個人不像「對的人」,我們就不會去認真看待和他的關係。問題是,有時候我們會錯把「對的人」看成是「錯的人」,因此不把他當一回事,而錯失了一段關係。等「對的人」真的出現了,我們卻沒有做好準備。我們常常是自己還沒準備好,就開始拚命在找「對的人」。 

 

《奇蹟課程》說,有一天我們終會明白,在我們的心靈之外,其實什麼也沒有發生。一個人在我們眼中的樣子,會影響我們在他面前要表現出什麼樣子。對關係最有建設性的,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特殊性上,而是專注在自己的靈性上。在神聖關係中,我們會營造出一個空間,讓互動以最具建設性的方式進行。我們應該積極創造有益於成長的環境,而不是被動地等待,等待誰的出現來吸引我們的目光。 

 

沒有人可以永遠美麗,也沒有人能永保青春。愛,是一個決定。等著評估某人是否夠好,是件幼稚的事。這麼做,對方遲早會察覺,覺得自己像是試鏡的演員一樣而神經緊繃。當人們神經緊繃,往往就無法發揮自己的最佳水準。小我總是在尋找某個魅力四射的人,但相反地,一個成熟並懷有奇蹟心志的人,則會去支持對方,讓他變得更有魅力。 

 

為了準備好迎接一段深刻的關係,我們的任務之一,就是學習如何讓另一個人發揮他最大的潛能。伴侶之間應該在彼此的生命裡,扮演類似神職人員的角色,應該協助彼此觸及內在最崇高的部分。 

 

我曾經和一個總覺得我不夠好的男人交往,也曾經和一個懂得說「你今晚看起來真漂亮」的聰明男人交往。後者幫助我增長自信,使我有更出色的表現。客觀上來說,沒有人真的是迷人或不迷人的,世上根本沒有那樣的人。只不過,有些人將每個人內在皆有的光芒顯化了出來,有些人則沒有。會將內在之光顯化出來的人,通常是那些從小到大不斷接受父母或愛人,以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告訴他「你很棒,你很美」的人。愛之於人的必要性,就好比水之於植物。 

 

回顧過去,的確可以釐清許多問題。但是,療癒並不發生於過去,而是發生在當下。這些年來,人們瘋狂地把自己當下面臨的種種絕望,全歸咎於童年發生的事。小我不要我們看出:我們的痛苦,並非源自過去未能得到愛,而是源自當下未能給出愛。救贖只發生在當下,透過改變當下,我們能改變自己的過去和未來。 

 

對小我來說,這個觀點太挑釁了,我們若擁護這觀點就會受到小我的批判。就算我們是從父母身上,習得了缺乏愛的態度,但是否定父母的模式卻會更鞏固它們,最後連愛也幾乎束手無策了。毫無止盡地查探黑暗,並不會帶來光明。因為探討到某個程度之後,它便會變成一種循環。朝向光明的唯一途徑,就是進入光明之中。 

 

當某人說:「我的父母從沒稱讚過我很美,我真可憐!」他顯然尚不具備奇蹟心志,還活在受害者的心態之中。奇蹟心志的想法是,「我的父母從沒稱讚過我很美,知道這一點,使我明白自己為什麼無法自在地接受別人的稱讚,也明白自己為什麼不習慣讚美別人。但是,現在我可以開始培養這個習慣了,我永遠有機會去給出我不曾得到的。」最近,有一位男士告訴我,他小時候父親不曾送過禮物給他。我聽了之後,建議他最好的療癒方法就是,從現在起,他可以送很多禮物給他父親了。 

 

過去,我常過度擔心別人是否會支持我,卻很少反省自己是否支持過別人。後來在關係中,我瞭解到自己該做的,是讓男人感覺到自己像個男人,而不是耗費時間在擔心他是否像是個男人。唯有自己先成長到最佳狀態,才能幫助另一個人也成長到最佳狀態。成長來自專注在自己的生命課題上,而不是別人的課題上。 

 

《奇蹟課程》說:「任何事件唯一可能缺少之物,不外乎你尚未給出的那一份。」我花了好多年的時間,等待某個男人來讓我感覺自己「像個真正的女人」。但是,當我明白我的陰性能量不是靠男人給的,而是我給予自己和對方的禮物時,我的男人才得以展現出他的陽性能量。 

 

童話故事《青蛙王子》為我們揭示了一個道理:我們對待別人的態度,大大影響了別人轉變的可能性。在故事中,公主親吻青蛙,青蛙於是變成王子。這個故事說明了,愛有一種奇蹟般的魔力,能創造出一個空間,讓人在其中自然而然發揮出無窮潛力。這是嘮叨、企圖改變別人、批評或訓斥,都無法做到的。 

 

《奇蹟課程》說,我們自以為瞭解別人,其實是想知道別人是否值得我們的愛。然而,除非我們先愛他們,否則就不可能真正瞭解他們。因為凡不被愛的,無法被瞭解。我們讓自己與別人保持在分離的狀態,然後等著他們來贏得我們的愛。但我們都忘了,人們之所以值得我們的愛,是因為他們是上主的創造。只要我們還在期盼別人做得更好,就注定會一直失望下去。但是,當我們帶著贊同和無條件的愛選擇支持他們時,奇蹟就會在雙方身上發生。這是關係之中最關鍵的部分,也是最終的奇蹟。 

 

愛的奇蹟課程

A Return to Love: Reflections on the Principles of ”A Course in Miracles”

作者:瑪莉安.威廉森

出版日期:2012 年10 月 02 日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as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